【东广新闻台】「听」追忆时代先锋:病魔难挡“新药梦”

  如果一个人,在年富力强的三十岁,得知罹患无药可治的疾病,生命的蜡烛将比别人熄灭得要快很多。他会怎么做?如果一个人,必须对自己的生命做出一次选择:要么在安逸休养中活得和普通人一样长久;要么比别人少活二三十年,做一些于这个世界有意义、有价值的事。他会怎么选?今天的东广聚焦我们就来关注一位时代先锋。他用25年的生命之路,实现了自己的选择:与病魔赛跑,做中国的原创新药。他就是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研究员 王逸平。

  今年4月11号,55岁的药理学家王逸平永远倒在了办公室的沙发上。茶几上,还留着他应急用的解痉止痛针。业界公认,“1个新药=筛选10000个先导化合物+10到15年时间”。一辈子能做成一个新药,是新药研发者一生的荣耀。这个荣耀,王逸平在他42岁时拿到了。他领衔研发的现代中药丹参多酚酸盐粉针剂,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已在全国5000多家医院临床应用,累计销售额突破250亿元,让2000多万名患者受益,与病魔抗争25年,王逸平在“药”与“病”之间追赶时间,把一生留给了新药研发事业。请听东广记者李雪梅发来的报道:

  “我有一个梦想,有一天,我们药物所研发的新药能够出现在全世界医生的处方中。”

  王逸平生前在2015年研究生毕业典礼上说的梦想,他一生都在努力去实现。1988年加入药物所后不久,王逸平就成为所里最年轻的课题组组长。1994年,当时还是博士生的宣利江因为丹参水溶性成分的活性筛选需要,找到了他,从此两人开启了丹参多酚酸盐的研制。无数次实验后,王逸平大胆推测丹参乙酸镁可能就是丹参最主要的药效成分:

  “我们花了非常长的时间来研究和确定这样一个有效成分。一直到后来我们确定了丹参乙酸镁作为最有效的成分,把它定到了我们整个药材原料药和制剂的质量标准以后,这道坎总算过去了。”

  历经13年努力,丹参多酚酸盐粉针剂成功上市。这种现代中药克服了传统中药质量、安全性不稳定的问题,对冠心病、心绞痛疗效出色。宣利江感慨,制成新药有王逸平持之以恒的努力,更有他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我们在丹参多酚酸盐的研究过程中,实现了很多第一次,第一个中药开展多成分的动物和人体药物代谢研究,第一个中药开展大规模的运动平板试验验证疗效等等,最终这些第一次为该药的大规模临床应用提供了充实的科学依据。”

  为获得丹参多酚酸盐确切的临床数据,在经过伦理批准后,王逸平曾以身试药,他的话语再朴实不过,一个安全可靠的药,就敢用到自己身上。对药学家来说,一生能研发出一个新药就很了不起。做成丹参新药时,王逸平才42岁。丹参多酚酸盐粉针剂上市后,他继续进行口服制剂研制,并同步开展另一个新药----硫酸舒欣啶的药理研究。该药用于治疗心律失常,研制历时20年,如今已完成二期临床试验,获得中美英法等多国的发明专利授权。

  但就是这样一位执着于新药的科学家,却长期患有克罗恩病。这是种无法治愈的肠道疾病。他曾为此切除一米多小肠,病发时腹痛到几乎昏迷。每当此时他常常自己注射止痛针,稍有好转,又回到实验室。在生命的最后九年中,“腹痛”、“腹泻”、“便血”等字眼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王逸平日记中。王逸平不断调整自己的用药,症状出现、改善、消失,又出现……他与病魔的赛跑接近白热化,他想为新药研发争取更多的时间。但最终,他还是无力支撑。离世前一周,他曾跟妻子方洁说,自己至少还能工作10年:

  “他还经常跟我说,这个年龄段的话正好是工作的最好的时间,他说我还有十年可以好好干,这个还是在他走之前一个星期还这样说。”

  就在他去世那天上午,王逸平和同事还在讨论项目方案。突然,他从椅子上站起来,轻轻叹了一口气。现在想来,那不是叹气,而是痛得呻吟了一下。当天下午,王逸平再次关上办公室的门,准备为自己注射止痛针。可那一针急救药终究没能再次帮他渡过难关。当同事打开他办公室的门,王逸平已经永远地离开了。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说,“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这句话,王逸平是用一生在践行。

  “一直到最后他的身体已经很不好,他心里想的还是能够为国家再做一两个新药,最后倒在办公室里。创新从来是九死一生的,余之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王逸平离开后,有700多人自发前去参加他的追思会。晚霞满天时,总会有人想起他。学生们也在继续做着他未竟的课题。春去秋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3号楼五楼尽头那间办公室还挂着“药理学第一研究室王逸平研究员”的名牌,同事、学生走过都会放轻脚步,仿佛王逸平还像从前一样在里头办公……

  《友谊地久天长》是王逸平生前最喜欢的一支舞曲。时光不能倒流,但人们依然会在明日时光里记得他,长长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