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光阁】丹心一片家国情 新药研发追梦人

  丹心一片家国情 新药研发追梦人

  ——追忆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王逸平

   中国科学报社 何静 黄辛

  王逸平,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全国先进工作者、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他和宣利江研究员领衔的丹参多酚酸盐项目集体获得中国科学院杰出成就奖。

  30年前,25岁的王逸平毕业进入了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工作,这个踌躇满志、勤勉好学的小伙子从助理研究员开始做起,凭借出色的科研工作,1994年成为了研究所最年轻的课题组长。42岁就做成了丹参新药。

  丹参多酚酸盐粉针剂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等疾病。迄今为止,已在全国5000多家医院临床应用,有1500多万患者受益,累计销售额突破200亿元,该成果已经成为我国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典范。

  当谈起“每天有那么多病患在使用我们的药的时候,我难得看到了王逸平露出一丝略带‘得意’的笑容。”合作伙伴上海药物所宣利江研究员回忆说,这种笑容即使是在他获得了各种重要奖项时都没有看到过。

  但王逸平的梦想远不止于此。“再给我十年,我还想再做出两个新药!”

  王逸平的时间紧迫感与他30岁时患上克罗恩病有关。克罗恩病目前无法治愈。他的体重常年只有百斤左右,时常拉肚子、便血。学医出身的王逸平很清楚,从此健康只会恶化。

  “为了节约时间,总是自己给自己看病,连针也自己打。”妻子说。

  为了工作方便,王逸平在单位附近买了房子。找装修公司,唯一的要求就是“装修时间要快”。

  从30岁到55岁,王逸平一边与疾病进行漫长又艰苦的斗争,一边为新药研发殚精竭虑。

  除了丹参新药之外,王逸平还主持了抗心律失常一类新药“硫酸舒欣啶”的药理学研究,已获得中、美、英、法、德、意、日等国家的发明专利授权,已完成II期临床试验。

  多年来,王逸平先后承担多项国家重要科研项目,领导团队构建了完整的心血管药物研发平台体系,完成了50多个新药项目的临床前药效学评价。

  “2018年初,王逸平已感觉自己的病情持续加重,激素治疗已经失效,但还不想换用生物制剂,因为那是最后一道屏障。”所党委副书记厉骏说, “他是想再多争取一些时间,把手上的几个新药做完,他还有很多想法要去探索。”

  科研路上,王逸平一边与时间赛跑,一边又很“舍得放弃”。

  中科院院士、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蒋华良告诉记者,有一个新药他研发已经十几年了,连专利都申请了,可药效评价不理想。为了新药安全,他选择“壮士断腕”。

  王逸平是所里担任党支部书记时间最长的科学家。该所药理二党支部副书记周宇一直记着“老支书”的“3万天”理论, “人一生大约有3万天,能用来工作的有效时间只有1万天。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党建工作要围绕科研工作”。

  今年5月9日,是王逸平女儿大学毕业的日子。然而,女儿万万没想到,父亲狠心“失约”了。王逸平的遗体告别仪式,有700多人从全国各地赶来。 “逸韵高致为人师表,平和处事一生辛劳”,蒋华良以此十六字挽联恰如其分地凝练了王逸平一生的风骨。

  “他是我们这一代科研人员人生的榜样。”同事李佳含泪说。

  “先生英年早逝长留丹药救人间,弟子秉承遗志再寻灵芝慰英魂。”一个学生在追思王逸平的纪念网站里留言。

  “我会依从父亲的教诲,成为一个善良、正直、有用的人。”女儿带着父亲的工作证,又踏上了求学之路。

  在夕阳的余辉下,一束束黄菊花,静静地摆放在王逸平办公室门口。

  有人说,王逸平虽然输给了病魔,但他跑赢了人生。

(原文刊于2018年第6期《紫光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