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报】药物,服务百姓才更有意义

药物,服务百姓才更有意义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宣利江

  本报记者 戴丽昕

  2005年5月,丹参多酚酸盐项目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颁发的新药证书和生产批件。2006年上市后,连续6年以约100%的年增长率快速增长,目前已进入5000多家医院。以药品零售价计算,累计销售已突破200亿元,惠及1000万以上患者。据IMS统计,该药已进入中国医院用药Top10行列,是销售增长最快的品种。目前,该药已进入2009和2016版国家基本医保目录,成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丹参多酚酸盐科研团队的后续研究还在不断深入,必将创造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造福数以千万计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宣利江每每听到自己研发的新药所取得的成绩,仍然心怀谨慎,感恩自己的幸运。

  药物研究是不能说“再见”的

  在现代医学发达的时代,对于中药的争议一直不绝于耳。在一次电视节目中涉及中医药的辩论,中医代表方被人逼急了甚至说出了“中医药就是糊里糊涂地把病治好了”的气话,宣利江说:“中医药的疗效是事实,但的确也存在‘模糊’的不足之处。但是我就是要尝试能不能把中药说清楚,让它不再处于争端中。”

  有人认为,新药研究成果与制药企业对接上,研究过程也就结束了。事实证明并非如此。即使有效成分的控制达到80%以上,对其他成分通过指纹图谱等方式也进行了全面的控制。对整个成分的可控率几乎达到100%,也不能让宣利江放心。

  科研团队仍然每年对药物的生产、质量和临床使用进行监督和优化,从而确保药品的疗效和安全性。他曾经问合作伙伴王逸平研究员:“至今为止的药理学研究中,你使用了多少只实验动物?有1万只吗?”王逸平回答:“也许不到10万只。”宣利江说:“现在每天有将近10万个病患在使用丹参多酚酸盐,数量非常大,所以药物研究人员要时刻保持对药物质量、疗效和安全性的敬畏心。”宣利江认为,自己是幸运的,也许一名医生一辈子治病救人也不能让如此多患者受益,而他做到了。

  “丹参多酚酸盐及其粉针剂”项目已先后获得2007年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以及 2011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他和王逸平领衔的研究团队于2013年获得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基于在该药研究开发上的突出贡献,宣利江2011年获得中国药学发展奖, 2014年获得谈家桢生命科学产业化奖,并荣获2010—2014年度“上海市先进工作者”称号和2017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新药精神” 激励砥砺前行

  “药物研究最痛苦的就是要不断地否定自己”,宣利江在采访中感慨道,“药物研究通常是被最小的困难绊倒的。我们通常在确定研制一个新药的时候往往是已经解决了最大的攻关难题,或者是已经能够解决最大的阻碍,可是仍有很多小问题在。如果不解决掉这些小问题就是隐患,以后数万、数十万、数百万患者用了这样的药,小问题就会被放大,躲是躲不过去的。因此,我们要不断地否定自己,去经历无数次实验的挫折和研发失败的过程。”

  宣利江及其研究团队,本着继承传统中药精髓,遵循从传统临床经验向现代循证依据跨越的研究理念,长期致力于中药现代化研究及开发,获得中药二类新药证书2项、化药3.1类1项,获中国及美国专利授权3项,发表论文70余篇,培养博士8名、硕士6名。丹参多酚酸盐及其粉针剂是他20多年来致力于新药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的杰出成就。该药达到“成分明确、质量可控、机理清楚、疗效确切、使用安全”的现代中药要求,获得中国和美国专利相关授权,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中药,被国家发改委列为中药现代化示范工程,堪称中药现代化研究典范。

  20多年来,宣利江潜心新药研究,为了推进传统中药的研发创新和产业化而奉献自己,以丹参多酚酸盐新药的成功研制实现了自己的“新药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