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药的5大认识误区

上海药物所《家庭用药》2011年4月号 谢青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感染科主任、教授 胡沛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感染科

抗生素是治疗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的有效药物,但如果滥用抗生素则会产生耐药,很多百姓对耐药存在一些误区,正确认识和应对耐药是合理应用抗生素的一大关键。人们对耐药主要有5大认识误区:

误区一:长期吃某种药,就会产生耐药性

细菌耐药性是怎么产生的呢?天然的抗生素是细菌的代谢产物,用以抵御其他微生物,保护自身安全。细菌的数目是庞大的,一种细菌具体到每个细菌又是千差万别的,面对生存环境中其他细菌以及人类使用的抗生素的压力,敏感的细菌被杀死被淘汰了,还会有一些细菌幸免于难。这些幸免于难的细菌赖以生存的是偶然的一些基因突变,因为这些突变,它们制造出能灭活抗菌药物的多种物质如各种灭活酶,使抗菌药物的活性减弱,甚至完全失活,这便是自然选择下细菌的固有耐药性的由来。细菌的耐药性也可以是获得的。耐药菌甚至能把耐药基因传播给其他种细菌,使多种细菌对不同类的抗菌药物产生多重耐药性。在自然状态下,耐药变异菌所占的比例极小,只要使用充足剂量的抗生素,不留给个别耐药变异菌苟延残喘的机会,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概率也就大大降低了!

误区二:减量减疗程服用,就不会产生耐药性?

抗菌药要在我们体内发挥作用必须达到并且维持一定的浓度。药物的推荐剂量和疗程都是通过反复的实验证实能达到最佳药效的使用方法。减量减疗程服用会使药物在体内达不到有效的浓度,杀菌效果大打折扣,更延误了病情。症状一有好转便停药将导致急性感染转变成慢性感染,导致感染的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细菌更容易产生耐药性。

误区三:越高级的抗菌药就越好

不少人以为,越高级的抗菌药就越好!三代头孢就一定比一代头孢要好吗?这里要提到一个抗菌谱的概念,即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细菌可以分为两类: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一代头孢例如头孢拉定主要抗革兰阳性菌,而三代头孢抗菌谱主要抗革兰阴性菌,其革兰阳性菌的抗菌能力比第一代头孢要弱!理想的抗菌药应该对细菌有高度选择性,对机体无毒或毒性很低!盲目选用高级广谱抗生素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更容易破坏人体内的正常菌群。抗生素并非越高级越好,越新越好,只有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误区四:用了抗生素“无效”就是耐药?就得换另外一种药?

不少人认为感冒咳嗽发热就是细菌感染,就得用抗生素,服用抗生素几天过后还是有咳嗽低热,没有想象中那样药到病除,就认为选用的这种抗生素无效或者体内的细菌已经“耐药”了。举个例子,临床上对于治疗无效的肺炎判定时间界定为72小时。抗生素起效需要一定的时间。特别是咳嗽,即使是细菌感染引起的,在使用抗生素杀灭了致病细菌后,通常仍然不能马上停止咳嗽,这是因为长期咳嗽会导致呼吸道上皮细胞损伤、气道反应性增高等,也需要一定的修复时间。频繁更换抗生素杀死的都是对选用的抗生素敏感的细菌,不太敏感的全部被保留了下来,更易导致耐药的发生!

误区五:这次耐药了,过一段时间不吃抗菌药,耐药就好了

细菌的耐药基因不仅可遗传给后代,更危险的是可传播给其他种类的细菌。事实证明,细菌的确可以“回复突变”,即一种抗菌药物例如青霉素在某一区域内应用一段时间后,一些细菌针对青霉素发生了耐药,这时如果换用另外一类作用机制不同的抗菌药物例如环丙沙星,则对青霉素耐药的细菌仍然可以被环丙沙星杀死,细菌对青霉素的耐药性不能传递下去,以至于逐渐消退。循环使用抗菌药物是针对一个区域遏制细菌耐药的有效方法,然而对我们每一个患者来说,更为重要的是足量足疗程地服用抗菌药物,彻底消灭病原菌,同时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防止病原菌的传播。

(转载请注明:《家庭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