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滥用的四大“重灾区”

  上海药物所《家庭用药》2011年4月号

  王明贵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教授

  “抗菌药物”简称“抗菌药”顾名思义就是用来杀灭细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一类特殊药物。在我国抗菌药的使用量大,存在过度应用甚至滥用的现象,据调查我国医院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的比例在70%以上,门诊患者使用抗菌药达20%~30%;据统计长江流域六城市2006年使用的抗菌药的金额占所有药品的25%,有些城市高达30%以上,明显高于国际上的用量,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

  我国抗菌药的滥用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感冒 也称为上呼吸道感染,是由病毒引起的,所以使用抗菌药是无效的,但因为患者有发热表现,许多人把抗菌药当作万能的“消炎药”,一有感冒、咳嗽就服用头孢菌素等抗菌药,是抗菌药滥用最为常见的情况。

  腹泻 许多腹泻特别是儿童腹泻,是由病毒引起的,但许多人往往一遇到腹泻就使用抗菌药,这也是滥用抗菌药的一个常见原因。有时抗菌药不仅不能“治病”而且可能“致病”,抗菌药不能治疗病毒性腹泻,过度使用可能导致腹泻,因为每个人的肠道中均存在许多细菌,有些细菌对人是有益的,如果使用抗菌药就会杀灭敏感的细菌,导致耐药细菌或真菌过度生长,而出现腹泻,所以称为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不明原因发热 许多人理解为只要是发热肯定有感染,就用上了抗菌药,其实发热原因很多,包括感染性、肿瘤性及结缔组织病等,感染性病原中又包含细菌性、病毒性、真菌性及寄生虫,只有细菌性感染者才需要用抗菌药。

  预防用药 这个问题主要发生在住院的手术患者,并非所有的手术都需要使用抗菌药预防,但在我国目前手术患者使用抗菌药的比例很高。生活中有时皮肤的一点小损伤,只要局部清创,不要接触水,并不需要服用抗菌药,但很多人不放心,使用了抗菌药预防感染。

  如果患者体内无细菌感染,而用了抗菌药,那么不仅起不到疗效,而“是药三分毒”,药物的不良反应(副作用)倒可能给人带来不利影响。抗菌药的不良反应包括:毒性反应如对肝脏、肾脏及耳朵的毒性,过敏反应如出皮疹等,二重感染如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等,细菌耐药性的上升。所以做到抗菌药的合理应用,不仅可节约有限的医疗资源,也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形成。

  根据卫生部等三部位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的使用应遵循如下原则:

  1.严格掌握使用指证,只有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2.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3.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4.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

  这些原则听起来很复杂,其实做到抗菌药的合理应用确实不容易,抗菌治疗涉及到多个专业:临床感染病学、临床微生物学及临床药理学。首先要根据临床表现及检查,搞清楚患者患者是否存在细菌感染,哪个部位有感染。然后要搞清楚是什么病原引起的感染,这是相当困难的一件事。临床应用的抗菌药有上百种,各有其特性,要尽量利用其特性,避免不良反应。所以抗菌药的使用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使用,不要自行用药。

  总之,不需要用时,不用;需要用时,用好。

(转载请注明:《家庭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