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抗微生物药物厚厚的“族谱”
上海药物所《家庭用药》2011年4月号
沈银忠 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抗微生物药物是一个很大的“家族”,包括很多成员,按照药物作用的对象(即八大类微生物)可分为:抗菌药物、抗病毒药物、抗真菌药物、抗支原体药物、抗衣原体药物、抗立克次体药物、抗分支杆菌药物、抗螺旋体药物等,通常不包括抗寄生虫药物,但广义的抗微生物药物有时把抗寄生虫药物也包括在内。
抗菌药物属于抗细菌感染的药物,是抗微生物药物家族中最大的一个亚家族,是目前人们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类抗微生物药物。抗菌药物亚家族又包括抗生素以及合成或半合成药物两大子代家族。
?抗菌药家族
抗菌药主要从微生物的培养液中提取的或者用合成、半合成方法制造,包括抗生素以及合成或半合成药物两大子家族。抗生素子代家族主要包括以下成员: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β-内酰胺类与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碳青霉素烯类、头霉素类、氧头孢烯类、单环类等七个家族。这些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分子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
青霉素类是最早投入临床应用的,是我国生产量最大、使用量最多的抗生素,常用品种有:青霉素、苄星青霉素、普鲁卡因青霉素、苯唑西林、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羧苄西林、替卡西林、哌拉西林、美西林等。
头孢菌素类已经成为临床常用抗生素,在某些医院其用量已经超过青霉素类抗生素了。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繁衍”了四“代”:一代头孢菌素(头孢唑林、头孢拉定、头孢氨苄、头孢羟氨苄)、二代头孢菌素(头孢呋辛、头孢替安、头孢克洛)、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头孢唑肟、头孢克肟)、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匹罗、头孢吡肟),各代头孢菌素菌具有不同的特点,临床上各有用途,总的来说,从一代到四代头孢菌素,药物对革兰阴性菌的抗菌作用逐渐增强,而对革兰阳性菌的抗菌作用逐渐下降。
β-内酰胺类与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包括头孢哌酮-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三唑巴坦。
碳青霉素烯类包括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美罗培南、帕尼培南-倍他米隆。头霉素类主要有头孢西丁和头孢美唑,氧头孢烯类主要有拉氧头孢和氟氧头孢。单环类主要有氨曲南。
氨基糖苷类 本类药物一直是临床上重要的抗感染药物,近年来其发展不如β-内酰胺类快,但仍是治疗革兰阴性菌和结核病的重要药物。主要有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奈替米星、新霉素、核糖霉素、小诺霉素、异帕米星、大观霉素等。
四环素类 包括四环素、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等。
氯霉素类 包括氯霉素、甲砜霉素等。
大环内酯类 临床常用的有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等。
林可霉素类 如林可霉素、克林霉素。
多肽类 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多粘菌素等。
利福霉素类 利福平、利福布汀、利福喷丁等。
抗生素亚家族中另一子代家族是合成或半合成药物,主要包括:磺胺类(复方磺胺甲噁唑)、氟喹酮类(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磷霉素、硝基咪唑类(甲硝唑、替硝唑)、硝基呋喃类(呋喃唑酮、呋喃妥因)、噁唑烷酮类(利奈唑胺)等。
?抗真菌药物家族
抗真菌药物是用来治疗真菌感染的药物,抗真菌药物亚家族主要有四个子代家族:多烯类(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吡咯类(咪唑类和三唑类)、氟胞嘧啶以及棘白菌素类(卡泊芬净、米卡芬净)。咪唑类主要有酮康唑、益康唑与咪康唑,三唑类主要有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等。
?抗分支杆菌药物家族
主要成员有: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对氨基水杨酸等。
?抗病毒药物家族
包括了作用于不同病毒的药物,如治疗流感病毒、肝炎病毒、疱疹病毒、艾滋病病毒等所致感染的药物。常见的抗病毒药物有:奥司他韦、金刚烷胺、阿昔洛韦、利巴韦林、更昔洛韦、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依非韦伦、齐多夫定、奈韦拉平、洛匹那韦-利托那韦、达茹那韦等。
?抗寄生虫药家族
包含治疗寄生虫感染的药物,如治疗疟疾、阿米巴、蛔虫、弓形虫等感染的药物。常见的药物有:氯喹、伯氨喹、青蒿琥酯、甲硝唑、阿苯达唑、吡喹酮、乙胺嘧啶等。
抗微生物药物是一个巨大的家族,包含多个亚家族和成员,抗微生物家族的“家谱”总结如下:
(转载请注明:《家庭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