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与盾:NDM-1超级耐药菌的启示
抗生素与耐药性如同“矛和盾”的关系,那么导致这些耐药性的抗性基因到底从而何来呢?2008年《科学》杂志文章《自然环境中的抗生素与耐药基因》、2010年《自然》杂志文章《自然界中的耐药基因》都对此进行论述,两者观点基本相同。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广泛的耐药基因。如产生抗生素的真菌、放线菌,其抗生素合成基因簇中本身就含有“耐药基因”。而且,在这些抗生素产生菌周围环境中,所生活的微生物,为了生存也会进化出“耐药基因”。动物活动、人类迁移、物理因素都能促使这些抗药基因的传播。而目前医疗、畜牧等行业中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以及生态环境中毒性物质的存在,又作为“筛选压力”,不断选择并进化了这些耐药菌。如同抗生素来源于自然界的放线菌和真菌一样,目前绝大多数的耐药菌体内的“耐药基因”也是来源自然环境中。微生物产生抗生素的最初目的是,为了抵御环境中的天敌或竞争者,而它自己是对抗生素的毒性“免疫”的。这是因为,编码抗生素的基因簇本身中往往就含有“耐药基因”。
此外,最近的研究表明,很多不产抗生素的微生物体内也存在“耐药基因”,这些耐药基因在细胞内主要起到代谢调控、信号传递的作用。
自然界中的“耐药基因”是可以通过质粒、插入子、整合子等媒介,在不同种、属的微生物间传递。尤其是“整合子”,它作为耐药基因的载体,甚至可以捕获多种耐药基因。当“耐药基因”在微生物间发生了“基因水平转移”。这些基因在新的宿主体内,功能也发生了变化。由最初的以代谢调控为主,变为了单一性的抵抗抗生素。使原来对抗生素敏感的病菌,对抗生素产生了免疫力。
在非临床环境中广泛存在着耐药基因,这是造成如今耐药菌泛滥的内因。而临床上的抗生素滥用,以及环境中的抗生素污染,则是造成耐药菌泛滥的外因。
目前临床上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和抗生素的二类、三类用药,将人类菌群中少量的耐药菌被筛选出来,并在病理组织上形成致病的优势菌菌群。《柳叶刀》杂志2008年曾刊出通讯指出,我国医院内感染的致病菌有40%为耐药菌。耐药菌的增长率达26%,居世界首位。而这很大程度是因为,抗生素的不合理用药。据报道,在我国75%的季节性流感,被医生误用抗生素治疗。
此外,畜牧业、渔业中广泛使用阿莫新林、红霉素等抗生素用于动物的疾病预防。这些临床用药在非临床环境中使用,就造成了环境中的耐药菌在临床上也无药可医。
“自然界中广泛存在耐药基因”,这一事实已经促成了对“微生物耐药性”研究方法的改变。以前人们使用“药敏试验”来判定微生物是否对某一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而现在,更倾向于采用PCR技术和分子杂交技术等技术,通量检测病原菌DNA中是否含有可能的“耐药基因”,这种技术为临床用药提供了更科学的指导。 (文·刘伯宁)
自然界(非临床环境)中存在大量 “天然耐药基因”,这些基因本来处于原始宿主体内复杂的代谢调控网络中,扮演着信号传导、基因调控的作用,但当它们通过“基因水平转移”进入新的宿主体内后,由于这些耐药基因很难融入新宿主体内的代谢网络,它的功能发生了变化,表现为对抗生素的“耐药性”。而人类的抗生素滥用、环境污染,如同“筛选压力”,选择并进化这些整合有“耐药基因”病菌,使得后者最终成为临床上的“耐药菌”。
来源: 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