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科学院 联系我们  
 
站内检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科研动态
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候选新药可逆型SAHH抑制剂脱氧菇嘌甲酯获批进入临床研究
发表日期: 2017-11-01
打印 关闭 浏览次数:

  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左建平课题组研发的1类新药脱氧菇嘌甲酯(DZ2002)于2017年9月25日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颁发的临床试验批件,获批开展临床试验。

  脱氧菇嘌甲酯(DZ2002)是全球首创靶向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水解酶(S-adenosyl-L-homocysteine hydrolase, SAHH)的可逆型(III型)抑制剂,是针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研发,在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动物模型中显示出良好的治疗作用,具有抑制异常自身免疫反应作用的完全创新型免疫抑制候选新药。脱氧菇嘌甲酯(DZ2002)作为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1类化学候选新药,是由左建平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团队历经15年的研发取得的重大成果,宁波紫园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将共同进行后续该品种的临床试验等相关研发工作,其中包括新适应症的研发。

  在中科院战略性先导专项“个性化药物——基于疾病分子分型的普惠新药研发”的支持下,研究团队针对该药物的个性化特征进行了研究,为实现精准医疗开展科学探索。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水解酶(SAHH)是一种细胞内广泛存在的酶,它催化水解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AdoHcy)生成腺苷和同型半胱氨酸,抑制SAHH将导致细胞内AdoHcy的蓄积,从而对转甲基反应产生反馈性抑制作用,与机体其它细胞相比,免疫系统的淋巴细胞活化更依赖于SAHH调控的甲基化作用,故SAHH抑制剂能抑制淋巴细胞内的转甲基化反应从而产生免疫抑制效应。SAHH抑制剂分为三型:I型、II型SAHH抑制剂对酶活的抑制是不可逆的,毒性高研究发现,DZ2002是Ⅲ型SAHH抑制剂,对酶的抑制是可逆的,毒性低,与其它两型抑制剂相比,具有无可取代的优势。研究证明Ⅲ型SAHH抑制剂DZ2002能有效地抑制自身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的功能活化、抑制B淋巴细胞的抗自身抗体的产生、缓解自发性红斑狼疮小鼠疾病进程,作为运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新型免疫抑制剂具有良好的成药前景。

  脱氧菇嘌甲酯(DZ2002)候选新药的研究获得了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科技部“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上海市科委等多项研究基金的资助。

  (供稿部门:左建平课题组、唐炜课题组、科研与新药推进处;供稿人:唐炜)

评 论
  版权所有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沪ICP备05005386号-1
地址: 上海市浦东张江祖冲之路555号 邮编:201203 电话: 86-21-50806600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08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