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
当前位置: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导师队伍 > 导师简介 > 药学

李奇

姓 名 李奇 性 别 职 称 研究员
学 历 博士 电 话 021-68077849 传 真
电子邮件 Qi.li@simm.ac.cn 个人主页 主页链接 专家类别 研究员
职 务 课题组长
通讯地址 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祖冲之路555号
个人简介
李奇,2004年本科毕业于沈阳药科大学,随后分别在2009年沈阳药科大学获得药物化学硕士学位和2013年在中科院化学研究所获得有机化学博士学位。2013年8月在清华大学药学院进行合成化学博士后研究,2016年1月加入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进行第二段博士后研究训练,主要研究方向是通过全合成策略发现新一代能够对抗细菌多重耐药性的抗生素。相关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或共同一作)在Nature、J Am. Chem. Soc.、Chemical Science等高水平杂志上发表论文,申请并授权美国专利一项。2020年11月加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任研究员,课题组长。
教育经历:  
1.2000.09-2004.06 沈阳药科大学,本科
2.2006.09-2009.06 沈阳药科大学,药物化学硕士
3.2009.09-2013.06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有机化学博士
 
 
工作经历
  • 清华大学药学院,博士后
     
     
     
  •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博士后/副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课题组长、研究员
研究方向
 活性天然产物的全合成,结构修饰和靶标的确认
科研项目
     
科研成果
1.设计并完成了一条模式化,汇聚式和可以大量制备的A组分streptogramin抗生素的全合成路线。在这条路线中,将天然产物拆分成化学结构复杂程度相似的左右两个部分,而这两个部分可以由7个简单合成砌块经过3-5步化学合成得到;最终,四个streptogramin A抗生素可以经过6-8线性步骤制备,为新一代streptogramin A抗生素的发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J. Am. Chem. Soc., 2017)。
2.为了克服多重耐药性和streptogramin A的天然耐药机制(Vat耐药机制),以上述合成路线为蓝本,建立了一个新一代streptogramin A抗生素发现平台。通过这一平台设计合成了超过100个streptogramin A类似物,其中的一个化合物在体外对多重耐药菌的抑制能力上都优于flopristin(成功通过二期临床试验)。同时,在VatA耐药基因高表达金黄色葡萄糖球菌感染的小鼠模型体内实验中也表现出优良的抑制能力,并且优于临床候选药物flopristin。这项研究缓解了VatA介导的耐药性又同时表现出优异的抗生素活性,为发现新一代streptogramin A抗生素打开了大门。第二这项研究成果惊人的展示了前沿模块化合成有机化学在推动明天的制药科学方面仍未开发的巨大潜力。第三,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这项研究成果会使人们更大胆,并更加积极地追求富含Csp3 /大环的小分子作为独特的有效化学物质,以驱动前沿药物的发现和化学生物学(Nature, 2020)。
 
荣誉获奖
  • 第56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二等资助 (资助编号:2014M560950)
     
     
     
  •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博士后奖学金
     
     
     
代表论著
    1.Li, Q.; Seiple, I. B. Modular synthesis of streptogramin antibiotics. Synlett 2020, in press.
    2.Li, Q.*; Pellegrino, J.*; Lee, D. J.; Tran, A. T.; Chaires, H. A.; Wang, R.; Park, J. E.; Ji, K.; Chow, D.; Zhang, N.; Brilot, A. F.; Biel, J. T.; van Zundert, G.; Borrelli, K.; Shinabarger, D.; Wolfe, C.; Murray, B.; Jacobson, M. P.; M hle, E.; Cheaneau, O.; Fraser, J. S.; Seiple, I. B. Synthetic group A streptogramin antibiotics that overcome Vat resistance. Nature 2020, 586, 145-150. (*equal contribution).
    3.Shi, X.*; Li, Q.*; Dai, Z.; Tran, A.; Feng, S.; Ramirez, A. S.; Lin, Z.; Wang, X.; Chow, T. T.; Seiple, I. B.; Huang, B. Label-retention expansion microscopy. (*equal contribution). [BioRxiv]. 
    4.Li, Q.; Seiple, I. B. A Concise Route to Virginiamycin M2. Tetrahedron 2019, 75, 3309-3318. (Special issue in honor of Prof. Ryan Shenvi’s Tetrahedron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
    5.Seiple, I. B.; Li, Q. Method of Making Streptogramin Compositions and the Use Thereof. PCT/US2018/044708.
    6.Hu, L.*; Li, Q.*; Yao, L.?; Xu, B.; Wang, X.; Liao, X. Enantioselective and Divergent Syntheses of Alstoscholarisine A, E and their Enantimers. Org. Lett. 2018, 20, 6202-6205. (*equal contribution).
    7.Li, Q.; Seiple, I. B. Modular, Scalable Synthesis of Group A Streptogramin Antibiotics. J. Am. Chem. Soc. 2017, 139, 13304-13307.
    8.Li, Q.; Xia, T.; Yao, L.; Deng, H.; Liao, X. Enantioselective and Diastereoselective Azo-coupling/Iminium-Cyclization: A Unified Strategy for the Total Synthesis of (-)-Psychotriasine and (+)-Pestalazine B. Chem. Sci. 2015, 6, 3599-3605.
    9.Li, Q.; Li, G.; Ma, S.; Feng, P.; Shi, Y. An Approach to the Skeleton of Aspidophylline A. Org. Lett. 2013, 15, 2601-2603.
     
社会任职
 
友情链接: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国科学院教育云|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上海学生就业创业服务网| 中国科学院大学招生信息网| 中国科学院大学就业信息网